北宋大家张载-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...

[复制链接]
ruzhuo 发表于 2022-5-13 16:50:2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LAN
北宋大家张载-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
(一)张载简介
  事见《张子全书》卷一五附宋吕大临《横渠先生行状》,《宋史》卷四二七有传。

(二)张载生平
 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,少年丧父,使他成熟较早,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,宋仁宗康定元年(1040)初,西夏入侵,庆历四年(1044)十月议和。朝廷向西夏“赐”绢、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。这些国家大事对“少喜谈兵”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,他就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、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《边议九条》,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,打算联合焦演(郴县人,精兵述)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,为国家建功立业,博取功名。范在延州(今延安)军府召见了这位志趣不凡的儒生,张载谈论军事边防,保卫家乡,收复失地的打算得到了范的热情赞扬,认为张载可成大器,劝他道:“儒家自有名教,何事于兵。”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,一定可成大器,不须去研究军事,而勉励他去读《中庸》,在儒学上下功夫。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,回家刻苦攻读《中庸》,仍感不满意。于是遍读佛学、道家之书,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,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,经过十多年的攻读,终于悟出了儒、佛、道互补,互相联系的道理,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。
  仁宗嘉祐二年(1057)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(开封)应考,时值欧阳修主考,张载与苏轼、苏辙兄弟同登进士,在候诏待命之际,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,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《易》。一天晚上,遇洛阳程颢、程颐兄弟,张载是二程的表叔,但他虚心待人,静心听取二程对《易经》的见解,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,第二天,他对听讲的人说:“今见二程深明《易》道,吾所不及,汝辈可师之”(《横渠先生行状》)。于是撤席罢讲,但又对二程说“吾道自足,何事旁求”(《横渠先生行状》,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,他的《易说》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。
  神宗熙宁二年(1069)御史中丞吕公著(晦叔)向神宗推荐张载,称赞张载学有本原,四方之学者皆宗之,可以召对访问。神宗召见张载,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,张载“皆以渐复三代(即夏、商、周)为对”。神宗听了非常满意,高兴地说:“你先到二府(中书省枢密院)作些事,以后我还要重用你。”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,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,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,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。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,想得到张载的支持。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:“朝廷正要推行新法,恐怕不能胜任,想请你帮忙,你愿意吗?”张载回答说:“朝廷将大有为,天下之士愿与下风,若与人为善,则孰敢不尽!如教与人追琢,则人亦故有不能。”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,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,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。张载拟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,未获批准。不久被派往浙东明州(今浙江省宁波)审理苗振贪污案,案件办毕回朝。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,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,被贬知公安县(今湖北江陵),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,于是辞官回到横渠。
  熙宁十年(1077)秦风路(今甘肃天水)守帅吕大防以“张载之学,善法圣人之遗意,其术略可措之以复古”为由,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。此时张载正患肺病,但他说:“吾是行也,不敢以病辞,庶几有遇焉。”意思是说这次召我回京,不能因病推辞,借此机会可施行我的政治理想和主张,便带病入京。神宗让他担任同知太常职务(礼部副职)。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,下诏礼官执行,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,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。唯张载认为可行,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“非儒生博士所宜”,因而十分孤立,加之病重,不久便辞职西归。路经洛阳见到二程时说:“载病不起,尚可及长安也。”当年农历十二月行至临潼,当晚住在馆舍,沐浴就寝,翌日晨与世长辞。享年五十八岁,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。
  南宋嘉定十三年(1220)宋宁宗赐谥“明公”,淳祐元年(1241),赐封郿伯,从祀孔庙,明世宗嘉靖九年(1530)改称先儒张子。

(三)张载思想
  张载认为,宇宙的本原是气。他说:“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。”气有聚散而无生天,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,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。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、升与降、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。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“两与一”的关系,说:“两不立则一不可见,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。”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、互相依存,“有两则有一”,“若一则有两”。在认识论方面,他提出“见闻之知”与“德性之知”的区别,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,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,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“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”。在社会伦理方面,他提出“天地之性”与“气质之性”的区别,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“尽性”。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,实行井田制,实现均平,“富者不失其富”贫者“不失其贫”。
  张载著有《崇文集》十卷(已佚),《正蒙》、《横渠易说》、《经学理窟》、《张子语录》等,明嘉靖间吕柟编有《张子钞释》,清乾隆间刊有《张子全书》,后世编为《张载集》。

(五)张载名言
  张载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“横渠四句”。2006年9月,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,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。
  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。

(六)张载祠墓
 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,位于陕西省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。占地南北82米,东西37.5米。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。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,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,晚年隐居后,一直在此兴馆设教。他死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。元代元贞元年(1295年),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。元代泰定三年(1326年),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,成“后祠前书院”格局。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大镇谷迷狐岭的张载墓,占地87.2亩,是张载及其父张迪、弟张戬的安葬之地。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feng 发表于 2023-12-1 17:01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黄冈
,非一般人难以做到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RuZhuo ( 鄂ICP备16015978号-8 )

GMT+8, 2024-5-21 23:14 , Processed in 0.028955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Powered by RuZhuo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